◎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
我國縱橫家之鼻祖鬼谷子曾經說過:“古之善用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這里提出一個名詞,就是量權,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情報信息。從信息獲得的知識、數據、文件、素材和各種資料,都是領導人做出決策絕對不可少的依據。
資料可以從任何人、任何地方和任何方式取得。越是人不容易注意到或不屑一顧的細微之事,越能打開大秘密,是珍貴的資料。
1、注量溝通
人們通常把思維敏捷、知多識廣的人叫做“聰明人”,“聰明”這個詞本來的含義卻是指“耳聰目明”,“聰”是指耳朵聽得清,“明”是指眼睛看得見,聰明在于耳朵聽到的信息多,眼睛見到的信息多。一個聰明的決策者,他的頭腦靈、反應快、主意多,所以他有迅速而又正確地理解和決策問題的能力。
2、培養“火眼金睛”
信息就是跟空氣一樣,無處不有又無處不在。在實際中,不是缺少信息,而是缺少發現信息的眼睛。任何時候,決策者都需利用自己敏感的神經,不放過每一個可能有用的信息,哪怕是一點一滴的事,一次交談,甚至一堆垃圾,只要留心觀察,都可能挖掘到自己要尋找的信息。
美國的雪佛龍公司、通用制品公司、阿爾可公司做出新產品開發與市場營銷和科學決策,投入了不少資金聘請壓力桑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威廉•雷茲對當地的垃圾進行分析研究。他將每天的垃圾收集起來,然后按其內容及其原產品的名稱、重量、數量、包裝形式等予分類,獲得了當地食品消費信息、雪佛龍、阿爾可等公司的食品和飲料制造廠憑此決策,果然成功。用威廉•雷茲教授的話說,垃圾決不會說謊和弄虛作假,什么樣的人就丟什么樣的垃圾。
信息利用得好,才會從微乎中見奇妙,助企業營銷及企業走向成功。被稱為香港地區“假發之父”的華裔富商劉文漢,就是在餐桌上憑一句話的信息而發家的。
這就是信息對決策的重要性,因此,真正的決策者必須是信息之王。
孫子曰:“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
那么先知的定義是什么呢?
孫子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簡單地說,就是用各種人為的方法套取情報信息。信息靈通的,就能動而勝人,成出眾之功。反之,將可能遭遇慘敗。
正如拿破侖在其回憶錄寫道:“在滑鐵盧戰役中,我對敵方的部署和行動,一無所知。同時,我對自己將士的行動,也一無所知。”試想如果當時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中稍微了解一點兒基本的情況的話,歐洲的歷史可能就會改寫,拿破侖也可能不會一敗涂地了。
今天,人們面臨的情況越來越復雜。決策型領導者是否思想敏銳,是否善于觀察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的新情況、新問題,是否能對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極其條件作出迅速的反應,并采取正確的對策和行為,直接決定著領導工作的成敗優劣。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決策型領導者是否能夠及時、準確、全面地獲取信息。
任何決策都不是“空手套白狼”似的靠憑空想像作出,科學的決策必須建立在大量準確、及時的情報信息基礎上。從某種意義說,現代決策遠比傳統決策的難度要“小”,因為決策過程與情報信息處理過程已探合在一起,情報與信息處理完了,科學的決策也就近于完成了。決策群體在決策時重點不再是絞盡腦汁地思考妙策,而是“情報到手,決策自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