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宣傳廣告中,亦經常強調對方所參照標志設計公司團體的意識,作為形象標志設計說服的手段。譬如推銷品牌的酒店標志設計形象商品、鼓吹中等階級的意識。因為每個人在意識上,都希望自己能夠過著水準比目前為高的生活—亦即所謂中等階級生活。 不過有的時候,亦有用說服技巧把對方參照的團體,拉回現實的必要。
經常有高中的母親,來和我商量問題。一種情形是:孩子喜歡學大人的作風;一種是相反的現象:已經是高中學生,卻還誠實得像個小孩子,令人覺得非常擔心。
年輕人中,這種前進和后退的現象,可以說相當普遍,原因與團體的構造有深切的關系。根據心理學的說法,臺灣社會結構的特征之一為:只有兩個,明確的團體,一個是小孩子團體,一個為大人團體。
而現在,或許還可以加上老人團體,可是心理學家的想法是:很多青年人處于兩團體之間,有無所適從之苦。為了希望自己心理上有所依靠,所以有的時候,行動以大人團體作為憑借,有的時候,則以小孩子團體作為依據。可是青年畢竟是青年,很多場合學大人的作風是學不像的,失敗懊悔之余,形成對自己的不滿。
又當“成員團體”和“參照團體”不能一致時,亦會發生各種問題。心理學家經常拿來作為例子的,是美國各色人種所形成的社會。在美國有各色人種的團體:白人、黑人、波多黎各人、墨西哥人……這些團體中,最具有勢力的,當然要算白人,相反的,沒有勢力的團體--黑人和波多黎各人,亦往往拿為美國社會所容納的白人,作為他們的“參照團體”。

這種人不但在意識上,即使實際上亦在接受白人的生活和行動方式,可是現實上卻并不令人滿意,而且處處遭遇到人種上的歧視。由于現實和理想上有了差距,所以這種人感覺到非常痛苦,有的時候往往會和白人發生摩擦。
臺灣雖然沒有想美國那樣的人種問題,但是臺灣的青年,經常為小孩子團體和大人團體間,有明顯的差別而煩惱。他們的母親,曾經為了想把他們拉回現實上所屬的團體,而作出種種努力。換句話何所,經常告訴他們同年齡的年輕人應該做些什么,或者自己在同樣年級的時候是怎樣……總之,婉轉地告訴他們,理想和現實的不同,要他們面對現實,才能除去青年心中的矛盾,為了未來振作起精神,努力去奮斗。
怎樣利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去除心理壓力?
先了解對方是屬于現實的集團?抑或是屬于意識上的集團?然后在這方面下功夫。
若想說服猶豫不決的對方,應該婉轉地告訴對方理想和現實的不同。
(注明: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人和時代酒店vi設計 http://www.ngaichon.com )
說明:本設計百科內容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或者錯誤,請與我聯系,我會及時處理!謝謝。
發表評論: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