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
中國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如何做,首先要轉變思維方式:要有互聯網思維、競爭思維和品牌思維。其中最重要的是品牌思維,因為無論是互聯網思維還是競爭思維,都是企業打造品牌的基本思考。
中國企業構建品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要的立足點。品
品牌戰略的核心是品牌定位。受許多國外營銷理論的影響,大家認知最多的是:定位是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一個位置。常見的案例,比如沃爾沃定位安全,海飛絲定位去頭屑,王老吉定位怕上火……消費者購買的不是一把鉆頭,而是一個洞…
這些成功的案例看起來是定位于一個利益或價值,實際上其背后強大的支撐恰是來自于供給側的屬類創新。沃爾沃的安全系統、海飛絲的去屑科技、王老吉的正宗配方,這些正是支撐品牌價值定位的屬類根源。可以說,所有定位的成功本質上是雙定位的成功。
如果僅僅看到了一個利益詞,在實際的市場操作中,這樣的定位方式很難奏效。比如做食品的,常常會定位健康或者安全,或者有企業說,我們只做良心食品,這些是品牌的定位嗎?這樣的定位思考主要是基于需求側的消費價值,因為消費者期望買車是“安全、舒適、省油、耐用……”于是圍繞消費者需求,定位于安全、耐用;因為消費者期望豬肉是“安全、營養健康…”,所以品牌適合消費需求,定位于安全或健康。但是回頭思考,定位于安全、健康,背后的支撐是什么?有沒有基于供給側的屬類保證?如果只是泛泛的說法,試問,超市貨架上的同類產品哪個不安全、不健康?
沒有屬類上的差異,很難建立起價值上的差異。簡單基于價值需求的定位則失去了意義。
有某服飾品牌說定位于“90后”消費者,要有明確的消費者區隔,市場依然不見起色。回頭思考一下,你身邊是不是有許多服飾品牌主要消費者是“90后”,還有,“90后”選擇品牌,他們會選擇誰,有多大的機會會選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