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
為了拓大酒店標識設計建筑學的研究范圍和功能,以便處理整體的環境問題,就需要對現代主義的原則加以突破,CIAM的解體也說明了這種趨勢的必然。
20世紀60年代后,對于未來城市的設想,更多地集中到了技術烏托邦的層面上,出現了一批未來城市的構想。
如:1958年,菊竹清訓就提出了海上漂浮城市,是新陳代謝運動中最富詩意的幻想;1961年,黑川紀章構想了將居住細胞還原成預制容器的東京規劃──“螺旋體城市”方案;
1962年磯崎新在參加丹下健三的東京規劃工作時,提出了“空中城市”的方案,整個架構于海灣上的巨型城市還有古希臘陶立克柱式和日本傳統木構造系統的隱喻;
1964年,彼德•庫克的“插入城市”,其小構件的使用周期為三年,整個城市結構的使用年限為四十年。
(注明: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人和時代酒店vi設計 http://www.ngaichon.com )